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

临床和病理特征

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GN)是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壁(经常是内皮下)和系膜区冷球蛋白沉积,导致的膜增生样损害。患者表现为肾炎/肾病综合征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受损。约1/3的患者出现紫癜和关节痛,伴皮肤血管炎,肾脏受累一般少见。异常的血清学改变包括3/4患者低C4和1/2患者低C3。冷球蛋白血症有3个类型,单克隆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均可引起冷球蛋白血症性GN。最常见的是II型(“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GN,继发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大多数II或III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新型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治疗HCV感染和相关的冷球蛋白血症,这对相关的肾脏疾病有帮助。然而死亡率仍然很高: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和肾功能下降的患者10年生存率~50%。冷球蛋白血症性GN肾移植后可能复发。

光镜:肾小球系膜增殖,常见弥漫、球性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内可见折光性嗜伊红的“冷沉淀栓子(cryo-plugs)”,由于阳性沉积物含有IgM,因而PAS强着色。急性期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可见。微动脉和小动脉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有时可见冷球蛋白沉积,可见新月体。

免疫荧光: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可见大块不规则的沉积物,是由肾小球基底膜(GBM)下形成的腊肠样改变所致。IgM和C3沉积较强,通常可见有克隆倾向的κ或λ轻链,可见较少的IgG或C1q沉积。冷沉淀栓子典型表现为强IgM和克隆性κ或λ轻链着色,II型和III型冷球蛋白血症有类似的IgG着色。

电镜:可见系膜和内皮下致密物沉积,细胞插入常见。内皮下沉积物导致新GBM形成,表现为双轨特征。毛细血管内可见沉积物,足突弥漫融合,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沉积物可能模糊不清(vague),短纤维的亚结构和类似于纤维蛋白的有序结晶体。单克隆冷球蛋白沉积可能表现为微管和高度有序的结构。

病因/发病机制

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最常见,病因HCV感染居多,部分由淋巴组织增生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对内皮下沉积物反应的膜增生性GN(MPGN)样损害。

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引起的MPGN特征如下:纤维样GN(多克隆IgG,电镜下纤维丝随机排列),淀粉样变(更多的无细胞物质沉积,电镜下可见典型纤维丝,刚果红染色阳性),C3肾小球病(免疫荧光下仅C3或C3伴少量免疫球蛋白沉积,致密物沉积和致密物沉积病),单克隆沉积的增殖性GN(免疫荧光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弥漫性狼疮性肾炎(免疫荧光满堂亮(IgG,IgA,IgM,C3,C1q),电镜可见内皮下管网状聚合物)。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表现为长微管样结构沉积,常并行数组,但冷球蛋白检测阴性,典型的多是IgG占主导地位。

诊断要点

免疫荧光:大块、不规则毛细血管壁内皮下/系膜区沉积或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沉积,通常以IgM为主,伴克隆倾向沉积

毛细血管管腔内PAS染色强阳性的冷沉淀栓子

MPGN样损害时,银染可见GBM双轨征

电镜下可见纤维丝或微管亚结构沉积

Figure1

冷球蛋白相关肾小球肾炎(GN),膜增生样损害。

(A)肾小球分叶改变,肾小球基底膜双轨征,内皮下嗜伊红物质沉积。

(B)冷球蛋白相关GN膜增生特征,冷球蛋白栓子(银染)。

允许转载于AJKD33(1):e1.

Figure2

冷球蛋白相关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样特征,毛细血管腔内可见PAS染色强阳性的冷球蛋白栓子(PAS)。

Figure3

冷球蛋白相关肾小球肾炎,系膜区、节段性沉积,毛细血管袢外周沉积物拉长、成段、边界平滑,提示沉积物位于内皮下。毛细血管腔内也着色,这与光镜下冷球蛋白栓子似乎一致(免疫荧光,IgM)。

Figure4

冷球蛋白相关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壁间断性强沉积和系膜区节段性沉积。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沉积部位相似(免疫荧光,C3)。允许转载于AJKD33(1):e1.

Figure5

冷球蛋白相关肾小球肾炎,内皮下沉积物(箭头)和冷球蛋白栓子(星号,电镜)。

Figure6

冷球蛋白相关肾小球肾炎,内皮下沉积物呈虫蚀样、短纤维亚结构。这种亚结构类型提示沉积物源于冷球蛋白。(电镜)

参考文献AmJKidneyDis.;67(2):e5-e7

编辑屈凯审稿程小红

编译于小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erlighting.com/sylc/126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