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中华中医昆仑第三十裴学义卷
小儿肾病综合征,
中医学认为多属“水肿”、“虚痨”、“腰痛”等范畴,为水精输布失调之故。
而肺、脾、肾是水精输布的主要脏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三者其一出现问题,均可发病。
裴学义总结临床所见,认为因脾湿而导致肾病综合征的最为常见。
因此,他治疗本病,常抓住脾湿这一病机。因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停滞,瘀积于内,溢于四肢、肌肤,发为水肿。
因此,治疗轻度的肾病综合征,裴学义常从脾论治,效果显著。
如果病情较重,属于肾气虚弱不能温水化湿,造成水无所主,阴气弥漫,水肿反复发作者,则需在健脾的同时加温肾行水之品。他常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并结合患儿体质等情况,拟方用药。
病情在浮肿期
主要是由于肺失宣降,脾失运化,水湿泛滥,
治以宣肺健脾利水。
用药侧重于中上二焦,肺脾二脏。
常用麻黄(或浮萍)宣肺解表利水,以“开鬼门,洁净府”,用五皮饮健脾利水,以皮行皮。
常用处方为:
生麻黄1~3g(或浮萍9g),连翘9g,赤小豆30g,姜皮9g,茯苓皮9g,大腹皮6~9g,五加皮9g,桑白皮10g,车前子(包)15g。
对水结之顽症,他主张用药应顾其所急。
患儿虽病久体虚,但水湿泛滥严重,故应标本兼治,以防脾肾愈加被困。因此方中多加用逐水之峻药炙甘遂或走肾利水之良药肾精子以解五脏六腑之急困。对头晕、脉数,血压偏高者在方中加人石决明、蒺藜、菊花等以镇肝息风,防止高血压脑病的发生,从而切断病之传变。
病情属蛋白尿期(浮肿已消退)
证属脾肾两亏,下焦湿热亢盛。治以健脾补肾,清解下焦湿热。用药偏于中下二焦,脾肾二脏。此期处于正虚邪实之时,虚为脾肾亏损,实为下焦湿热亢盛。故用药虚实兼顾,扶正与祛邪并行。
处方:
草豆蔻4g,砂仁4g,谷芽,稻芽各9g,肉桂4g,石韦30g,苦参9g,凤尾草9g,倒扣草30g,芡实9g,土茯苓15g,桑寄生30g,茯苓皮9g。
方中石韦、苦参、凤尾草、倒扣草均为苦寒人下焦之品,能清热祛湿,顾护下焦。
芡实、生山药可补牌走肾涩精。
草豆蔻、砂仁、桑寄生可健脾补肾以励先天、后天之本而增加抗病之能力。
对伴有血尿的患儿,他提出在早期一定要避用单纯止血之炭药,以防闭门留寇。应该清热凉血而止血,用鲜茅根、牡丹皮、赤芍、大小蓟等。
对于久病正虚,舌质偏淡可加用血余炭、蒲黄炭而收敛止血。
恢复期(激素减量期):
证属肾阴亏虚,下焦余热尚存。
治以滋养肾阴兼清下焦余热。
处方:
枸杞子9g,金樱子9g,菟丝子9g,覆盆子9g,五味子9g,生地黄、熟地黄各9g,紫河车9g,生海蛤30g,山茱萸9g,生牡蛎30g,生知母、生黄柏各6~9g。
以补下焦肾脏为主。由于本病病程较长,虽邪气已退,但正气也被耗伤,而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故在此期应偏于滋养肾阴,清解余热。
选用五子衍宗加生地黄、熟地黄、生海蛤、生牡蛎、山茱萸、生知母、生黄柏等。
临证加减:
浮肿顽固不消可加炙甘遂末4g冲服,肾精子(牛肾结石)5~10粒;
阴囊肿甚加抽葫芦30g;
腹水明显加橘核9g,木香4g;
下肢肿甚加防已9g;
神倦怕冷加附子4g;
头晕、脉数、血压偏高加石决明18~30g,蒺藜9g,菊花9g;
血尿明显加鲜茅根30g,大蓟、小蓟各9g,莲须9g,淡豆豉12g.三七粉3g;
血尿日久,舌质偏淡加血余炭9g、蒲黄炭9g;
伴咳嗽、气急加葶苈子6g,赭石9g。
患儿王某,男,13岁,因患肾病综合征来诊之前一直口服大剂量强的松及静点环磷酰胺,效果甚微,被列为病危抢救患儿。其临床表现为高度浮肿,不能下地,腹部肿胀可达胸膺,阴囊肿大如皮球状,患儿面色晚白,神疲力促,喜暖怕冷,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裴学义辨证为脾肾阳虚,三焦气化失调。治宜温肾健脾,调畅三焦。
处方:
肉桂4g,草豆蔻4g,砂仁4g,浮萍9g,大腹皮9g,姜皮9g,茯苓皮15g,车前子15g,橘核9g,炙甘遂末4.5g,分冲。
二诊:患儿服上方7剂后,浮肿较前消退,已能下床,舌质淡红,舌苔较前厚腻,脉滑略数。前方加滑石、意苡仁各9g,抽葫芦15g,木香4g。
三诊:服药一周后患儿浮肿进一步消退,精神明显好转。继服上方7剂。
四诊:患儿浮肿已完全消退。改方如下:
石韦30g,苦参10g,凤尾草15g,倒扣草30g,生山药30g,芡实9g,萆解10g,生牡蛎30g,橘核9g,乌药9g,生海蛤30g,炮姜9g。
五诊:患儿连服上方14剂,尿蛋白转阴,强的松减量而出院,以后患儿每月复查1次,连续三个月未见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