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肾脏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脏器。肾炎、肾病等的主症是水肿,中国第一部临床专著《金匮要略》中即有专篇论述肾炎和肾病的主症,并将不同的病因、证候加以分述。张仲景所说的“风水”,其所述症状与急性肾炎相近似,治法也类同于急性肾炎。文章论述了余瀛鳌老先生治疗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的理法方药。
欢迎引用本文:
余瀛鳌.肾炎、肾病诊治探要[J].天津中医药,,36(2):-.
YUYingao.Explorationofdiagnosisandtreatmentinnephritisandnephropathy[J].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6(2):-.
肾炎、肾病诊治探要
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人所共知,肾脏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脏器。欲保持其正常的功能,须靠肾小体、肾小球、肾小管发挥其正常功能。
中医所说的肾病包含较广,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包括性腺、前列腺等多种病证。
肾炎、肾病等的主症是水肿,中国第一部临床专著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金匮要略》,即有专篇论述肾炎和肾病的主症,并将之命名为“水气病”(后世临床专著,则多见于“水肿”“浮肿”“肿胀”等专篇),并将不同的病因、证候加以分述,张仲景所说的“风水”,其所述症状则与急性肾炎相近似。张仲景所提示的治法,也比较类同于急性肾炎。回忆在20世纪60年代,笔者作为卫生部医疗队成员,在内蒙古自治医院参加门诊并管理病房,有更多机会治疗一些急性肾炎的住院患者,疗效尚较满意,今述之如下。
1急性肾炎
1.1治疗方法
急性肾炎多见颜面及眼胞水肿、腰腿水肿等症。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示“面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又说“视其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颈脉动,时时咳,按之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则可确诊为风水,往往还可能有骨节疼痛等症,笔者对急性肾炎,拟订了3个处方。
风水第1方:主治急性肾炎,可见遍身水肿、头痛微咳、小便异常(或偏于短赤)等症。
方药组成:麻黄6g(先煎),苏叶10g(后下),防风10g,陈皮8g,炙桑皮12g,大腹皮10g,牡丹皮12g,茯苓20g,猪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2g(包煎)。
风水第2方:主治急性肾炎,可见面水肿、兼有咳逆、上气等呼吸道症状者。
方药组成:麻黄6g(先煎),杏仁10g,苏叶10g(后下),防风10g,陈皮8g,炙桑皮12g,白前10g,茯苓15g,牡丹皮12g,猪苓10g,车前子15g(包煎)。
风水第3方:主治急性肾炎,诸证悉减,水肿消退而尿常规或血常规检测,仍有病理变化者(如尿中仍有少量尿蛋白、潜血、非蛋白氮及红、白细胞等)。
方药组成:党参10g,炙黄芪15g,生地15g,熟地黄15g,茯苓15g,牡丹皮12g,山茱萸10g,制附子5g(先煎),白茅根24g。
1.2验案举例
患者男性,58岁,年9月来中国中医医院就诊。患者2周前觉目水肿,腰腿痛逐步加重,腰腿水肿十分明显。自1周前起,胸腹腰部已有压痕,微热体乏,厌食腰楚,尿量渐少,尿现褐红色,血压/80mmHg(1mmHg=0.kPa,下同),尿液检测蛋白、潜血均为(+++),并有少量颗粒管型,医院确诊为急性肾炎。脉偏浮数,苔微腻,舌色微红。患者见症以水肿为主。根据肿的情况和肿势特点,与古代所说的“风水”相近。多由脾肾气虚,肺气失宣,水湿壅滞所致。《医宗金鉴·肿胀总括》尝谓:“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风水之证。面与颈、足同肿也。”又说“从上肿者,多外感风邪,故宜乎汗;从下肿者,多内生湿邪,故宜利水”。此例患者除上述证候外,其脉浮濡、尺弱,苔白腻。治宜祛风宣肺,益肾利水,兼以渗湿,方药如下:
麻黄6g(先煎),紫苏叶10g(后下),防风、防己各10g,生地、熟地黄各15g,炙桑皮10g,大腹皮12g,泽泻12g,茯苓20g,牡丹皮、车前子各12g,小蓟15g,冬葵子15g。
后以前方据证加减,经治约二十余日,患者肿势明显消减,体力增强,尿蛋白与潜血均减为(+),当以益肾补气、健脾和中为主,改方如下:
生黄芪24g,熟地黄24g,陈皮6g,山药15g,牡丹皮12g,茯苓15g,小蓟15g,桑寄生12g,制附子4g(先煎),白茅根30g。
上方服3周后,肿势全消,腰症除,尿检正常,再嘱患者服六味地黄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2慢性肾病
至于慢性肾炎和慢性肾病,目前就诊的患者较多。对此顽重病证,笔者比较重视“通治方”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笔者又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冀以取得良效。不论是慢性肾炎还是肾病,笔者的通治方主要是六味地黄丸加减,再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以取效。
2.1治法方药
慢性肾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急性肾炎,其中的特点往往是面目水肿不甚,而腰腿等部的肿势较明显,也比较顽固难消。不少患者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如腰腹部亦见微肿,并有乏力,腰酸楚和脾胃失和,以及食欲减退等症。尿检亦以蛋白尿或尿潜血增加为主,或可伴有高血压或见头目昏花,水肿逐渐加重,甚则肾功能衰竭,渐次产生氮质血症。治疗的难度不可轻视。
至于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与慢性肾炎颇相类似,又较易产生瘀毒、湿邪。其症亦多见水肿、蛋白尿和潜血尿。
关于IgA肾病,本属原发性肾小球病(肾内有IgA沉积),在临床上最重要的特点往往是肉眼所见之血尿,其发病率几乎占肾病的1/3,尿潜血较多而又不易消除。至于水肿或轻或重,其合并症亦多见高血压,此病的治疗难度较高,很重要方面就是对消减血尿的治效。
对上文提到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IgA肾病,笔者基本上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为主方,因为这些病的具体症状有所不同,故又需融入辨病与辨证的治法以取效。
上述病证均以六味地黄丸加减作为主要方药是因为这些病都有脾肾虚的见证,但综合所诊治患者病情,多有不同之处,甚至六味地黄丸的具体用法亦有所不同。如患者尿潜血不明显,在选用地黄时,往往是生地与熟地黄并用;如尿潜血很多,就只是用生地。在六味地黄丸中,原方有泽泻,笔者经常不用,而茯苓的用量则可加大。
泽泻主要作用是利水,对于调补脾肾作用不显著,而茯苓的用量则可加大,常用的剂量是20g。该药在利水中,兼有健脾作用,茯苓可以说是“集药、食于一身”的良药。
2.2验案举例2.2.1慢性肾炎
患者男性,54岁,年医院“京城名医馆”。患者主诉患慢性肾炎已2年余,经治数院疗效较不明显。现症:颈腿部中度水肿,腰、腹部亦觉微肿,头觉昏晕,体力困乏,食谷欠馨,较前消瘦约6kg,面色苍黄,大便偏于稀软,每日1~2次,血压曾一度偏高,吃西医降压药效果尚好。尿蛋白(+++)、潜血(+),其脉微沉虚、尺弱,苔微腻。治宜益肾脾、补气和中、促消化为主。方药如下:
生地、熟地黄各15g,山茱萸10g,山药20g,牡丹皮12g,茯苓20g,车前草15g,生黄芪36g,白茅根30g,芡实10g,土茯苓10g,炒白术12g,陈皮6g,炒谷芽12g,鸡内金15g。
此方连服二十余日,诸证悉缓,水肿有消减。后以此方稍作加减,经治9个多月,症除、体力增进,尿检已恢复正常。
须予说明的是,该患者尿蛋白高,笔者经常选用生黄芪、白茅根、芡实、土茯苓进行配伍,对消减尿蛋白较为有利。
2.2.2肾病综合征
患者男性,47岁,年3月在北京炎黄国医馆就诊。患者诉医院已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其主症仍以水肿为主,颈腿部有中度压痕,并有腰腹部微肿,腰楚肢乏,头目昏晕,血压稍高(/78mmHg),多汗,尿液浑浊。尿蛋白(+++)、潜血(+),其脉沉、微有弦数,舌色暗滞,苔偏浊腻。治宜益肾脾、平肝通络、渗湿、祛瘀毒为主。方药如下:
生地20g,牡丹皮15g,山茱萸10g,山药20g,茯苓20g,夏枯草12g,车前草12g,川续断15g,丹参15g,鸡血藤15g,薏苡仁20g,萆薢12g,石韦12g,水蛭2g(研末、分冲)。
服上方约1月余,诸证悉减,但尿常规检查变化不大,嘱其坚持连服,并又稍作加减,服方近1年,症除而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
治疗肾病综合征,祛除泌尿系统瘀毒、积湿很重要,笔者的经验用药,是除六味地黄丸之生地、牡丹皮清伏热外,经常加用水蛭、石韦、萆薢,以清除内陷于肾的湿毒、瘀滞。
2.2.3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
IgA肾病,作为是原发性肾小球病症,其主症亦与慢性肾炎、肾病颇多类似,今亦举一治例如下。
患者女性,37岁,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医院已确诊为IgA肾病。3年前迄今,多方治疗乏效。现症仍有水肿、颈肿、体力衰惫,体质量亦较前减轻约10kg。腰酸楚,腹微胀,尿色显浅暗红色,体虚乏力,性情急躁易怒,眠则欠宁,尿潜血(+++),尿蛋白(+),脉势沉虚微数、尺虚,舌质红,苔白腻,治以益肾脾、清肝、理气、通络,宁神为大法。方药如下:
生地20g,牡丹皮12g,山茱萸10g,山药20g,茯苓15g,桑葚12g,白茅根30g,川厚朴6g,丹参15g,黄柏12g,冬葵子15g,龙胆草10g,炒酸枣仁20g,生甘草6g。
服上方约1月余,复诊时症情稍减,尿潜血仍为(+++)。又在前方中加瞿麦15g,小蓟20g。此方稍作加减,连服近1年,症除,尿潜血转阴。IgA肾病最顽固的就是尿潜血,古代临床名著甚至称之为“血淋”。笔者治疗潜血常用生地、牡丹皮、冬葵子、黄柏等药,或加用瞿麦、小蓟等,一般可以加强疗效,而处方中的“扶正”。此处亦不可忽视。
以上例举,是笔者对慢性肾炎、肾病的治疗经验,供读者参酌。
作者简介:余瀛鳌(-),男,首届全国名中医兼首都国医名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全国古籍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临床精于中医内科,尤长于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泌尿生殖系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多种疑难病证。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