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五个医师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历程,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深化医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十年时光,在漫漫从医路上,并不算长。医院就有21名医龄踏入30年的医师,他们始终与党同心、与党同行,逐渐成为卫生健康事业的中坚力量。“医路”繁花盛放,不同岗位上的医者各有其“艳”。今天,就让我们从其中2名代表的故事中,感受医者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力量↓↓↓
一心向“中”,未病先防为健康
“人的耳廓上分布有上百个穴位,耳穴疗法就是通过一定的耳穴进行按贴以达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这是刘继洪年在广东医药学院读大学时,撰写第一篇有关耳穴诊疗文章中的论述。虽然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但他一心向“中”,先后考取中医学大专学历、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学位,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赖新生教授;工作后还利用业余时间,跟随全国名老中医、我院老院长陈渭良夜诊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疗水平。
年,我院治未病中心正式揭牌,刘继洪克服科室人手紧张的困难,想方设法开拓业务。“虽然当时大家的生活条件已有明显改善,但治未病还是个新鲜事物。于是我提出了‘文化先行、公益推动、服务跟进’的推进步骤,通过举办社区宣教、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等宣扬未病先防的观念。”此外,刘继洪也将其擅长的耳穴诊疗带到中心,使之成为防病治病的强大法宝,备受患者认可。
受邀连线国外线上教育平台,深入交流耳穴应用
在刘继洪的带领下,治未病专科团队不断进步。年,由我院治未病中心牵头成立佛山治未病联盟,至今省内外已有百家单位加盟;年,中心通过了广东省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分级评审达5A级,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佛山市高水平重点专科;年,在省内率先成立中医治未病护理门诊……围绕治未病健康文化、健康干预、健康管理三大领域,积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我院治未病中心也成为省内外同行必到的参观打卡点之一。
治未病中心团队成员合影
把诊疗当艺术,真心诚意待病患
“我从小对艺术便很感兴趣,艺术与医学相结合,能产生新的创新点,包括我们的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谈起从医的追求,刘继洪总是侃侃而谈,将医学与艺术相结合成了他职业生涯的目标。
68岁的老胡年做了喉癌术治疗后,插着喉管便找到了刘继洪,当时,他发不出声,只能靠写字与别人沟通,加之伴有腰痛、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缠身,生存质量堪忧。实际上,这类病人就是典型“瘥后防复”的病案,刘继洪通过体质辨识、经络测评、耳穴诊断等中医诊断评估,运用中药辨证施治、耳穴疗法、食疗药膳等内调外治方法进行综合调治。很快,老胡便从双脚没办法行走,到自行随诊。就诊时,他用写字板分享身体改善后的喜悦情绪,刘继洪总是认真查看、耐心回应,老胡及其家属都感动不已。
刘继洪为患者做治疗
这样的医患之情在刘继洪的从医路上并不少见,背后正是其精诚付出的结果,“对待病人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一般,没有感情、没有人文关怀。”刘继洪坦言,要若把诊疗过程作为“艺术创作”般享受,治愈患者的喜悦就如同完成了一件“艺术品”。
每逢医师节,患者送花表谢意
在刘继洪看来,治未病这一学科与艺术有着广阔的结合空间,包括音乐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等很多方面,仍待大家不断探索,而他也一直在中西医结合的路上不断深入。
笔不离手,专研疑点难点不放松
风湿疾病可见于各年龄段的患者,有些患者初始表现并不典型,在工作中需要细心排查,找出病因避免发生漏诊。为此,黄赛花在从医生涯中也形成了独特的习惯,每天在下班后,都会对所遇到的病例进行总结。对于疗效好的病案做好记录,对于有疑点的病例多方查证,尽早确诊、治疗,提高疗效。30年过去,她依旧笔不离手,用心记录每天的细节。
黄赛花在做病案记录
早年,一位50岁的男性因双膝疼痛、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就诊。然而,其尿常规、肾功能、甲功三项检查无异常,类风湿因子等相关指标均正常,只有血沉偏高。这种病例当时较为少见,一时未能确诊,只能对症治疗。黄赛花十分重视,下班后便深入专研,积极查找有关文献资料,认为很可能是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患者复诊时进行相应检查后,最终被确诊并获得对症治疗,病痛得以解除。
“我们刚出来工作那时的专科知识和现在真的是天壤之别。”黄赛花表示,该科疑难疾病较多,专科治疗指南也更新得很快,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学术前沿,提高专业诊疗水平。但在30年的职业路上,她从不觉得累,因为每一次的进步,都意味着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病痛。
黄赛花在义诊(资料图)
呵护健康,守护病患一路走向幸福
阿萍(化名)第一次接触黄赛花时才17岁,脸上突现红斑医院就诊,刚入职不久的黄赛花与上级医师老师一同为其看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
作为一名年轻的风湿病患者,阿萍与许多人一样,整日忧心忡忡,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了尿蛋白。黄赛花一直耐心引导,不断鼓励她积极配合治疗,后期随着生物制剂等医药技术的发展,她的病情也逐渐稳定。
黄赛花为患者诊治
黄赛花表示,阿萍本来是个自信爽朗的女孩,却在得病后变得自卑怯懦,常常念叨自己这样的情况还谈什么恋爱,又有谁愿意与自己结婚,让她倍感心疼。“从前,这类风湿免疫性疾病常被称为‘不死癌症’,作为陪着他们治疗的医生,其实是最能理解疾病带来的痛苦的。”而今,阿萍已经45岁,黄赛花看着她结婚、生子,还分享过她孩子出生时的第一份喜悦。最近一次复诊,阿萍还告诉她孩子上初中的一些趣事,“看着她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作为陪伴她28年的主治医师,我真的很欣慰。”
实际上,“陪你走过漫长岁月”是许多风湿专科医生的写照,黄赛花也同样,守护着许多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坚持不变的初心。”
#礼赞中国医师#
李晔至整合报道摄影:冯灿
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