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没我们想像的那么强大,如何护肾请听专

楚天都市报9月26日讯(记者刘迅通讯员涂晓晨刘坤维)肾脏是人体的“净化器”,每天将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但它却是一个相对脆弱的器官。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尿毒症患者多万人,每年还以12万至15万人的数量上升,高质量存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只有肾脏移植。

9月11日,本期“楚天名医大讲堂”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专家王振迪教授,为广大市民介绍肾脏移植那些事儿。

专家名片

姓名:王振迪

职务: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副教授

擅长:对慢性肾脏功能衰竭性的外科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擅长同种异体肾移植、小儿供肾移植术、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术各种肾移植术式。曾在德国爱尔兰根临床医学院学习和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坐诊时间:每周医院综合楼一楼东病房

十个人中有一人患慢性肾病

“别看肾脏功能强大,却是一个相对脆弱的器官。”王振迪教授说,肾病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善于“沉默”,很多慢性肾病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身体出现水肿、恶心、全身乏力等报警信号时,肾功能往往已经严重受损。

据统计,在普通人群中慢性肾病的患病率约为10.8%,也就是说,十个人中至少有一人患有慢性肾病,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中。据保守估计,我国慢性肾病患病总数高达1.3亿人。

“尤其是年轻人,肾脏出问题的不在少数。”王振迪教授说,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工作、打牌时常常憋尿,尿液在膀胱里繁殖细菌,经输尿管逆行到肾,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饮食口味偏咸,加重肾脏负担;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从而对肾脏产生伤害。此外,熬夜、酗酒、喝浓茶等不良习惯都很很伤肾脏,一定要尽可能远离。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最佳治疗手段

“说起肾移植,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其实不然。”王振迪教授说,调查显示,我国肾衰、尿毒症等终末期肾病患者总数达到万人。对他们来说,只有面临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脏移植。

现场,有读者询问:“能不能只做透析,不做肾移植?”王振迪教授解释,三种治疗手段各有利弊,但由于机器不可能替代肾脏的所有功能,目前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佳的治疗手段,患者也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他解释到,腹透患者可以在家自己操作,但这种方式对毒素的清除效率更低,患者每天需透析4次,腹腔内软管还易感染;血透则人离不开机器,每周2-3医院,生活安排受到透析时间制约,毒素净化也不能很充分。据统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由于透析技术本身的局限,透析患者5年的生存率不足50%,而肾移植10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对肾脏,有的天生只有一个。”王振迪教授说,通常一个肾脏就可以支持身体正常的代谢需求,当肾脏病导致双侧肾脏功能都丧失时,只需植入一个健康的肾脏就可以了。

术后随访帮助患者有质量生活

“肾移植的主要实际问题是供肾来自于另一个人,要么是亲属提供,要么是来自逝者自愿捐献。”王振迪教授说,器官是关乎生死的稀缺资源,等一个合适的供体不容易。

在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每年约有多位患者等待肾源。他们中,能幸运等到“救命肾”的患者约占1/3。这一比例,医院中名列前茅。

王振迪教授提醒,做了肾移植,肾脏得以重生。但对于个体来说,会视作这颗肾脏为“侵入物”,由免疫系统发起攻击、破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排斥反应。为了保护肾脏,患者必须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以减少、避免并控制排斥反应发生。“但这也意味着,肾移植患者感染和肿瘤发生率的风险比一般人更大,更需要细心呵护。”

“手术仅仅是生存的第一步,只有术后严格随访,避免出现并发症,才能帮助移植受者更好地接受和适应移植器官,延长术后生存期。”王振迪表示,该院在全省首创肾移植24小时全时段、跨学科合作的系统治疗和随访体系。据统计,该院一年带肾健康存活率达到97%,五年人、肾健康存活率88%,术后最长存活期达22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erlighting.com/symx/131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