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归肺、胃、肝三经,有消食化积,活血行气之功,多用于食滞不化、肉积不消、脘腹胀满、腹痛泄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疝气偏坠胀痛等证。实则本品之运用颇为广泛,凡急性菌痢、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麻疹等,皆为其所主。
急性菌痢多系饮食不洁,过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损,湿热疫毒之邪乘机侵入胃肠,腑气壅阻,传导失司,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导致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等症状,治疗在重用清热解毒利湿药基础上,必兼予调气行血导滞之品为治。考山楂一药,《本草衍义补遗》谓其能“行结气”,《随息居饮食谱》云其可“消肉食,破瘀血,散结消胀……止泻痢”,此消积导滞,调气行血之力,用于本病,恰为合拍。如清代翁藻《医钞类编》即有本品治痢疾的记载: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白糖拌;红白(痢)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由此可见,古人对本品治痢之认识已深。且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本品对痢疾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故石氏临证每有选用本品者。幸勿以本品味酸收敛而弃之,致良药之功几尽湮灭也。
山楂具消食化积,活血行气之功,时医常将本品运用于冠心病、高血脂等病的治疗,疗效肯定。然本品用于肝硬化腹水之治疗,却鲜有其人。《本草纲目》云:“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本品尚有一定利尿作用,有医者将其运用于急、慢性肾炎之治疗,屡屡获效,故石氏推测本品治疗肝硬化腹水应属的对之药。石氏验之临床,以本品20~30g加入辨证汤药中,确有消退腹水、回缩肝脾之良效。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满身布发红疹为特征,因疹点如麻粒大故名。其病程分初期(疹前期)、中期(出疹期)、末期(疹退期),临床依次传变,则为顺证,病乃向愈。若正虚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即可导致麻疹透布不畅,产生合并证,即为逆证、险证,盖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疹子出得透和不透与预后关系密切。山楂一药,具透疹之效,石氏临证时,凡遇本病疹子迟迟不易出齐、出透者,常以本品10~15g,水煎频服,即可应手取效。惟本品作此用时,宜生用,不可炒用,尤宜注意。
#节后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