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科普系列
大多数患友是先发现水肿,医院检查确诊膜性肾病的。
膜性肾病的水肿,轻则下肢肿胀;严重时颜面全身皆肿;更甚者会出现行走困难、胸闷气促、难以平卧。
水肿,成为患友们面对膜性肾病的第一个难题。
但水肿只是表面现象,根源还是尿蛋白的漏出。
人体血液中的白蛋白是精华物质,当肾脏出现问题时,白蛋白会从小便中漏出,我们称为“蛋白尿”。蛋白尿漏得越多,体内的白蛋白就越低。通俗点讲,白蛋白是管水的,类似于河流两岸的堤坝,血液中的白蛋白太低时,堤坝坍塌,洪水泛滥,水往低处流,故下肢先见水肿。
注:这是一名男性膜性肾病患友的血液生化检查,白蛋白才13.3g/L(正常要在40g/L以上),据此推测就可知,其尿蛋白漏出非常严重,水肿肯定很厉害。
所以,治疗上的首要目标,是要减少尿蛋白的漏出。水肿的处理,只是一种对症处理,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当然,严重的水肿,影响了日常生活,还是要处理的。
处理原则:控制上游的来水,加强下游的排水。
上游的来水,包括平时喝的水、汤、牛奶、粥、中药煎剂等一切液体,要严格控制每天的总摄入量。同时,很关键的一点,要低盐,饮食一定要清淡。
加强下游的排水,就是利尿治疗。小便多了,水有出路,水肿可退。这时,通常使用一些利尿剂,常用的有呋塞米(速尿)、托拉塞米等药物,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滴注。若低白蛋白血症很严重,可先用白蛋白(10g)静脉滴注后,再静脉注射利尿剂,利尿效果会比较好。十分严重的水肿,有时会采用透析方式来进行脱水。
轻度水肿,建议采用中医药治疗,常用方有五苓散、五皮饮等,常用药物有白术、茯苓、薏苡、车前子等渗水利湿之品。再次提醒各位,不要轻信偏方秘方。
利尿排水要适度,缓慢退肿,方为上策。建议每天体重减轻1斤(g)左右最理想。利尿剂的大量、长期使用,容易产生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血栓形成等。
总之,针对膜性肾病的水肿,限制水和盐是基础,然后适度缓慢利尿排水,同时要监测水、电解质的变化。
最后,患友们也要明白,如果不能减少尿蛋白的漏出,水肿肯定反反复复。
我在这里
等着你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