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异质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ANA)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目前国际上认可的传统一线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治疗。近年来,生物靶向治疗也逐渐成为SLE的一种治疗方向,如抗CD20单抗、抗BLys/BAFF单抗、抗CD40L单抗、CTLA-4Ig、TNF-α阻滞剂等。尽管这些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SLE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但仍有部分难治性病例对上述治疗无应答或者无法耐受。随着近几年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移植后的适应证也逐步增多,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在难治性狼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做一介绍。
1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项研究证实,来自SLE患者的骨髓MSC表现出细胞骨架、基因表达、增殖、成脂和成骨分化、凋亡、迁移、端粒酶活性、释放细胞因子、抑制免疫细胞等多方面的异常。因此推测SLE自体MSC存在结构和功能的缺陷,参与狼疮疾病的发生发展。
由于狼疮模型小鼠基本能模拟人类狼疮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且同样存在自体MSC结构和功能的缺陷,所以首先被研究者选用来验证MSC移植的疗效,为临床上MSC移植治疗狼疮患者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同种异基因MSC还是异种MSC都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狼疮小鼠的肾炎。用于移植治疗的MSC大多为异基因MSC,且多为骨髓MSC和脐带MSC。而后者因其易于采集、制备及保存,已被认为是获得MSC较理想的来源。
年开始,医院在国际上首先应用同种异基因骨髓或脐带MSC治疗难治性SLE患者,至今已移植治疗狼疮患者多例。
其入选患者除符合SLE诊断标准之外,还需包括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条:
(1)在连续环磷酰胺脉冲治疗6个月(每个月0.4g~0.8g)、或口服霉酚酸酯(1g~2g/d)、或每日强的松剂量超过20mg的情况下狼疮病情仍然进展;
(2)难治性的免疫介导的血细胞减少;
(3)难治性狼疮性肾炎(LN)。
在一项纳入40例SLE的多中心研究中,38例有活动性LN的患者在移植后肾脏BILAG评分明显下降,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明显下降(移植前为2.24±1.43g,随访12月为1.41±1.33g)。移植后6个月时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较移植前显著下降。随访12个月后总生存率为92.5%。13例患者达到主要临床反应,11例患者达到部分临床反应,共7例患者移植后病情复发。SLEDAI评分和总BILAG评分在移植3个月后明显降低,血清ANA、抗dsDNA抗体水平亦在移植3个月后明显下降。
尽管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MSC在SLE中的治疗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MSC可能通过细胞间接触调节免疫细胞以及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来发挥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功能。
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MSC移植治疗LN的标准移植方案,无论是MSC的来源还是MSC的移植剂量、移植次数、移植前处理、移植间隔时间,不同的研究单位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根据何种标准选择移植方案,如何做到移植疗效的最大化,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来逐步探究。
2
展望
在过去20多年中,干细胞移植治疗SLE已初步达到治疗效果,且在治疗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也逐渐崭露头角。长期困扰着科研人员的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终将随着对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干细胞生物特性的分子网络作用机制了解的增多而逐步得到解决。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方案,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医疗困局。
作者:医学参考报来源:干就有未来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