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中医如何把握扶阳的时机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何时扶阳,乃医者深究之课题,涉及每一个病例的微妙变化。非简单的一言以蔽之,而是需细致入微地观察病情,权衡阴阳之消长,方可决定。对于是否需扶阳、何时扶阳,医者当以专业之眼光,审慎判断。对于每一个病人,其体质、病情各有千秋,扶阳之法亦不可一概而论。有的病人阳气虚衰,生机不旺,此时正是扶阳之良机,如春日播种,待其生根发芽。有的病人则阴阳平和,无需额外扶助,只需顺应自然,调养身心。扶阳的时机,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医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需有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正如古人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医者需用心去感受病人的身体语言,倾听其内在的声音,方可把握扶阳的最佳时机。

急危重症,阳气欲脱,此刻扶阳如救命稻草,刻不容缓!病人大汗淋漓,汗水如珍珠般滚落,畏寒蜷卧,四肢冰冷如冰,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如丝,舌淡苔润,脉微欲绝。此情此景,还需多问吗?这,便是那典型的亡阳证,阳虚欲脱,急须回阳救逆,非大剂量姜附,岂能胜任此重任!然而,当现代医学的诊断摆在眼前,你是否还敢坚定地使用姜附回阳?若这病人是感染性休克,由严重细菌感染所致,你是否会犹豫?若他是消化道大出血引发的出血性休克,你是否会踌躇?若他是中风、脑出血,或是恶性肿瘤、白血病,你是否还敢毫不犹豫地重用姜附回阳?在病人命悬一线,急需扶阳的关键时刻,现代医学的诊断或许会让你双眼蒙蔽,心智迷乱。你或许会想,这样的病情,这样的诊断,还能用中医的方法治疗吗?你或许会想,这样的病情,这样的诊断,还能用姜附回阳吗?实际上,对于这样危重的病人,在大中型城市,中医往往已经没有插手的机会了。他们被送进了ICU、CCU或NICU,或者干脆被带回家,准备后事。但是,即使有这样的病人,即使有这样的诊断,即使有这样的困境,你是否有胆量去治?你是否有把握去治?李可先生,这位敢于挑战医学极限的中医大师,他敢治!他破格重用附子数百克,将许多垂危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火神派的其他医家,也有诸多重用姜附起死回生的案例,这正是他们惊世骇俗的过人之处。他们敢于面对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他们敢于用中医的智慧和方法去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才是真正的医者,真正的勇士!

慢性疑难病症,犹如顽固的阴霾,常常让人束手无策。当阳气逐渐虚弱,身体的生机与活力也随之消退。此时,扶阳成为了治疗的关键。想象一下,病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仿佛身体被寒冷的冬风所侵袭。他们倦怠乏力,少气懒言,仿佛一切活力都被冻结。时常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这些都是阳气虚弱的明显表现。舌质淡白,脉虚无力,更是阳虚证的铁证。然而,当面对急性病症时,我们是否还能坚守扶阳的原则呢?急性胃肠炎、霍乱弧菌感染,这些病症犹如狂风骤雨,来势汹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坚定地用姜附来扶助阳气呢?或许,我们已经被现代医学的抗菌素、黄连素、藿香正气水所迷惑,忘记了中医的初心。同样,面对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病症,我们是否还能坚守阴阳的辨识,用姜附来扶阳呢?如果病人同时伴有高烧,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冷静,不被症状所迷惑,坚持中医的原则呢?或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开始使用急支糖浆、痰热清、银黄颗粒、清开灵注射液等药物,忘记了阴阳的辨识和扶阳的重要性。那些反对中医的中医博士,不就是因为不能明辨阴阳,不能坚守扶阳的原则,而陷入了误区吗?他们被现代医学的迷雾所蒙蔽,忘记了中医的精髓。他们助纣为虐,害人而不自知,却将责任推给中医本身。面对各种可能的诊断,如急性肾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甲亢、肿瘤、脂肪肝、脑梗塞、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我们需要抛开重重迷雾,坚持明辨阴阳,用姜附来扶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中医的门径,领略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很多医者常常在患者阳气虚弱,急需扶阳的时候迷失了治疗的方向。他们可能会过分依赖教科书的描述,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病人并不会严格按照教科书所述的方式生病。有时,即使阳虚的征象已经显露无疑,病人可能不会展现出所有的症状,甚至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看似与阳虚相反的症状。这就需要医者能够敏锐地抓住病情的主要矛盾,准确地辨识阴阳的变化,并且大胆采用扶阳的治疗方法。张存悌教授对于郑钦安提出的“阴阳辨诀”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特别指出阳虚证候的七项重要指标,这七项指标分别是:舌——病人的舌苔呈现青滑或淡白色,满口津液;脉——脉象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神——病人表现出安静、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等神态;色——面色和唇口淡白;口气——口不渴,或者即使口渴也喜欢喝热饮;便——二便自利。这些指标就像是识别阳虚的金针,对于医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面对具体病症时,医者绝对不能发懵,必须清楚地辨识阴阳,明确寒热的界限,绝不能盲目跟随西医的诊断而忽略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常见病阳虚隐潜,犹如潜伏在水下的冰山,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等到冰山一角浮出水面,病人出现明显的阳虚征象,甚至是阳气将脱之时再去救治,那时恐怕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因此,扶阳的理念,更像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智慧,它强调在阳虚还处于隐潜状态时,就需要独具慧眼,巧加辨识,做到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吴荣祖教授的报告中,特别提到了“隐潜性阳虚及其应对”,他指出:“所谓‘上工治其萌芽’者,即在疾病产生的初始阶段就进行有效干预,每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这就像是在春天的田野里,当第一朵花开始绽放时,我们就知道春天已经到来,此时及时施肥浇水,定能收获一个丰硕的秋天。例如,当病人出现疲乏无力,困倦欲寐,脉微而细的症状时,虽然还没有恶寒肢冷的虚寒征象,但这却是少阴病的典型脉证。这时,无论病人患的是什么病,都需要扶阳。再比如,当病人身发高热,但神萎无力,面色苍白,脉沉细时,这正符合《伤寒论》上所说的:“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时,千万不能被表面的高热所迷惑,而误用清热滋阴之法,反而应该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扶助阳气。在常见热象的辨识中,也有许多貌似热象的阳虚证。这就如同阳光下的阴影,虽然看起来是黑暗的,但实则是阳光的另一面。因此,对于医生来说,要想在医学的海洋中航行得更远,就需要具备识别这些隐藏在深处的阳虚证的能力,而这,正是扶阳理念所强调的。在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一些表现为“上火”的病症,诸如口腔溃疡、面发痤疮、牙龈出血、口干口臭、咽喉疼痛、头痛、眩晕、耳鸣、耳痒、失眠噩梦、鼻塞流涕等等。这些症状往往会使人联想到火热之邪,因此在治疗上,我们往往会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虽然有时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但却常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其实,这些病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阳虚的真相。火神派有“头面无实火”之说,吴荣祖教授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阳虚之体,必有寒象之征,阳虚为本,邪气为标。风、湿、饮、痰、气、血、瘀、水、聚积、征瘕均可寒化,其根为阳虚也。”这说明,阳虚才是这些病症的根本原因。为了帮助大家发现阳虚的蛛丝马迹,吴教授列举了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舌苔色黄不主热,舌质老嫩辨阴阳”的观点,尤有指导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从而判断阴阳的盛衰。舌苔色黄并不一定就是热象,有时也可能是阳虚导致的假象。而舌质的老嫩则可以反映出阴阳的盛衰情况,老则阳虚,嫩则阴虚。因此,在治疗这些病症时,我们需要注意扶助阳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治愈的目的,让患者摆脱反复发作的痛苦。

阴虚之时,阳气的补充显得尤为关键,而扶阳之法则成为治疗的重要策略。在阴阳平衡尚未明显失衡的情况下,遵循“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的原则,采用姜附等温补药材来扶阳,尚能理解其用意。然而,当病人被明确诊断为阴虚时,继续扶助阳气似乎显得有些不合逻辑,甚至可能让人难以接受。然而,这正是扶阳大法的高深之处。刘力红教授深入解析,四逆汤作为“推极之法,合德之方”,其真正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表面的阴阳平衡。他强调,四逆汤的效用在于“合德之方,则必阴阳兼顾也”,即在先天层面上调和阴阳,而非后天脏腑气血的层面。这意味着,即使病人表现出阴虚的症状,通过扶阳的方法,也可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具体而言,“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这是应用姜附扶阳的两个重要境界。在阴虚的情况下,通过扶助阳气,可以抑制阴气的过度增长,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阳虚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阳气的补充来化解阴气,实现阴阳的调和。这种深入阴阳本质的扶阳大法,不仅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精妙之处,也展示了中医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在具体实践中,医者还需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调整扶阳的策略。或温补,或峻补,或平补,皆需恰到好处。过犹不及,过少则无效。医者需如履平地,稳稳当当,方能确保病人的安全。总之,扶阳之道,博大精深,非一日之功。医者需不断学习,深入实践,方能真正掌握其精髓。对于何时扶阳,当以病人为本,因病而异,因时而变,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erlighting.com/symx/140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