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而难治的慢性肾脏疾患。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特征,本病以中青年最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发现老人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慢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原因,目前尚有争论,但大多医家认为,本病是一种与感染,特别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较理想的疗法。
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在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腰痛”、“眩晕”等病证中有类似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描述‘如《素问·水热穴论》云:“……水病下为附胂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颇与慢性肾炎水肿相似。《金匮要略》云:“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与慢性肾炎腰痛类似。由于慢性肾炎后期全身机能衰退,出现气血阴阳虚衰现象,极似中医学的“虚劳”症状。慢性肾炎的高血压证型有类似中医头痛眩晕等病证。上述表明,古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本病在临床辨证时,主要抓住水肿这一主证,辨清表里、虚实、寒热及脏腑所在。40年来先后4次制定了本病辨证分型的标准,据此标准并参照现代各家辨证分型意见归纳为以下六个证型:
1.脾虚湿困:面色浮黄,晨起眼睑浮肿,神疲肢倦,纳少,腹胀便溏,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舌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早期,肾功能正常。
2.肺肾气虚:面浮肢肿,少气乏力,易患感冒,腰脊酸痛,小便量少,伴有咳嗽流涕,头痛发热,咽痒或干痛。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本型易感外邪,使症状加重。
3.阳虚水泛:面色咣白,浮肿明显或腹胀如鼓,畏寒肢冷,腰脊酸痛,神疲,纳呆,尿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失调。舌质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型常合水湿泛滥,气血瘀滞之症。
4.肝肾阴虚:目睛干涩,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腿软,遗精,或女子月经不调,肢体轻度浮肿。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本型多见于高血压型或长期服激素者。
5.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本型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气血受损,临床可无水肿或极为轻微,全身机能低下,表现虚弱之象。
6.脾肾衰败:面色萎黄或晦滞,腰膝酸软,倦怠无力,纳差便溏,恶心呕吐,尿少或清长,轻度水肿或不肿,甚则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弦细。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后期,严重可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
上述六种证型,为一般常见分型。但临床上常常是各种症状相互渗透。脏腑之间。气血阴阳之间、虚实之间可相互交叉,因此,还必须根据病情仔细审辨,不可拘泥。
(1)脾虚湿因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处方:黄芪30克,党参、白术、茯苓、泽泻、防己各15克,益母草30克,山药、苡仨各20克,大腹皮10克。
加减:尿蛋白多重用黄芪加赤小豆、蝉衣;腰以上胂甚加麻黄、杏仁、紫苏;腰以下肿甚加椒目、车前子;腹胀甚加厚朴、木香;血尿加旱莲草、血余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例,完全缓解90例,基本缓解84例,好转4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3%。
常用成方:参苓白术散或黄芪补中汤。
(2)肺肾气虚
治法:补益肺肾,解表祛邪。
处方:人参10克,黄芪、茯苓、白茅根、山萸肉、玄参各15克,桑叶、泽泻、蝉茯各10克,山药30克,甘草6克。
加减:咽痛加射干、板蓝根;血尿加小蓟;发热咳嗽加麻黄、杏仁、鱼腥草。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治疗本型患者共例,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43例,好转4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6%。
常用成方:益气补肾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3)阳虚水泛
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附片(先煎)、仙灵脾、山药、泽泻各10克,白术、茯苓、车前子各15克,陈葫芦30克,丹参、益母草各20克。
加减:形寒加巴戟天、仙茅;心慌喘促加葶苈子、桑皮、防己、泽兰;血尿加白茅根;水肿已消,蛋白尿不消加金樱子、益智仁;食后腹胀,肠鸣胀气,加槟榔、枳实。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例,完全缓解88例,基本缓解例,好转7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9.2%。
常用成方: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
处方:生地、龟版、山萸肉、丹皮、牛膝各15克,白芍、生石决明(先煎)、丹参各30克,益母草20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蝉衣各10克。
加减:兼有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咽痛加玄参;水肿加车前子、防己;鼻衄加白茅根。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例,完全缓解62例,基本缓解76例,好转5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2%。
常用成方:杞菊地黄汤或地黄饮子。
(5)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和血。
处方:人参10克,黄芪、山萸肉、熟地、茯苓、旱莲草各15克,山药、丹参各20克,当归、枸杞子各12克。
加减:咽痛加沙参、麦冬;纳呆腹胀加木香、砂仁;大便干结加玄参、柏子仁、生大黄。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例,完全缓解76例,基本缓解56例,好转4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8.4%。
常用成方:参芪地黄汤。
(6)脾肾衰败
治法:补益脾肾,降浊祛湿。
处方:附子1O克(先煎),人参10克(另煎冲),生大黄5~10克(后下),茯苓12克,枳壳、半夏、陈皮各10克,竹茹5克,生姜3克。
加减:腹胀加厚朴、砂仁;尿少加猪苓、泽泻。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例,完全缓解22例,基本缓解62例,好转4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8.08%。
常用成方:黄连温胆汤或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汤。
慢性肾炎病情复杂,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而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治疗时宜随证应变,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种疗法的特长,更好地提高疗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