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小贴士
阅读本文大约占用您4分钟~
﹀
﹀
﹀
这是静康日记陪伴你的第十八天。又到了踩着树叶嘎吱嘎吱响的季节了。清脆的声音从耳畔传到心里,让那些在湿漉漉的夏天里一直黏黏糊糊没做完的决定,也干干脆脆了起来。比如眼前这位患者说走就走的这场“履行”。对于异地就诊的患者来说,看病真的需要拿出一点勇气来。在讲究结果和效率的时代,带着不得不做也不敢放手的工作,把神兽交给不太靠谱的老公,按捺着忐忑,压抑着不安,千里迢迢从黑龙江赶来青岛。因为一年前,她查出了慢性肾小球肾炎。“大夫,你帮我开点药,我带上行了,我是外地的。”医生刚刚把手搭在脉搏处,她就抢先一步下了“医嘱”。这样的快人快语,医生并不陌生。可每次听到,还是忍不住要皱皱眉头。“我这次是出差过来顺便复诊,明天就得赶早上的航班回去,之前的药吃得差不过了。”似乎是为了打消医生的顾虑,也为了加重自己的砝码,她迅速加以补充。潜台词不过就是:你看我真的没时间,就这样吧。“怎么尿蛋白定量还是这么高?!你上一次来复查是什么时候?”“我想想,有段时间了,过年吧。”“9个月之前?!”医生翻看了下病历,然后看着病人的眼睛,掷地有声地告诉她,“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可以治愈的。但前提是,别断断续续的治病,那样是治不好的。”“我的病能治好啊?!”一直紧迫强势的她,突然好像迷路的小孩,手足无措了起来。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说过:“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这技艺也包括了解患者本身的情况。即有患者对疾病的态度,也有患者机体的实际情况。虽然,随着医学的进步,对于疾病的病程发展和阶段性特征,早已有了提炼和总结。可是具体到每一个病人,由于机体存在多方面不同的功能状况和个体差异,导致病人机体对疾病状况的调节能力,对于治疗方案的应答程度,即药物的接受度和身体的反馈时间,以及身体其他无病器官的实际药物后果,常常是迥然不同的。换句话说,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之下,对于同一疗法和药物的同一剂量,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效应。所以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医生使用的是一种渐进达标式的策略。通过询问,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诊、查体,以及一些特殊检测手段,综合形势发展,制定初次的诊疗方案。然后根据患者的身体应答,再继续制定下一阶段的诊疗方案。比如是否需要更换药物?还是要加大剂量?亦或者维持目前的方案,再进一步观察?等等,如此往复。可想而知,这必须是一个连续调整的动态过程。“如果9个月才来复查一次,药方已经不适合你了,还在吃,浪费了钱还是自己的呀。”日子和身体都一样,是将就不来的。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之后才有了希望,不是吗?﹌﹌﹌﹌﹌﹌﹌﹌﹌﹌﹌﹌﹌﹌﹌﹌﹌﹌﹌﹌﹌﹌﹌﹌﹌﹌﹌﹌﹌﹌﹌﹌﹌﹌﹌﹌﹌﹌﹌﹌﹌﹌﹌﹌﹌﹌﹌﹌﹌﹌﹌﹌编辑
宣传科
声明疾病,和健康一样,也是生命的自然状态。每个人躲不开,也避不掉。审视疾病,也是审视生命本身。从莽莽生活里抽身,来《静康日记》和自己的生命对谈。
目前已有人进行咨询
点击,实时一对一咨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