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0岁。
主诉:面部水肿1月余,咳嗽20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水肿,尿量可,尿中无泡沫,无胸闷、气短,无胸痛、咯血,无食欲减退,未予特殊处理;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咳痰,痰中有血丝,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7.8℃,无发冷、寒战,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胸痛,伴头痛、头晕,伴尿量减少、尿色发红,食欲差。医院:查肌酐:.6umol/L,PTH.14pg/ml,诊断为“肾炎”,给予保肾、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
符号
名称
检验值
结论
正常值
IgG
血清免疫球蛋白G
2.94g/L
l
7-16
GBMAb(IgG)
GBM抗体(IgG)
.79KRU/L
h
0-20
-11-29胸部CT示:两肺弥漫性斑片及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以两肺门周围及肺底为著。
入院后先后给予患者莫西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帕拉米韦抗病毒,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血浆置换清除抗体、血液滤过肾脏替代治疗,营养支持、血制品支持、肝素抗凝等综合治疗。
-12-20复查胸部CT示:两肺弥漫性病变较前明显吸收减少。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yndrome,简称GS)是一种罕少见的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估计为百万分之一。该病在20岁~30岁以及60岁~70岁两个年龄段高发。病因和发病机制:以产生直接作用于肾小球基底膜的抗体为特征,由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介导。尽管基底膜是普遍存在的,但只有肺泡和肾小球基底膜在临床上被认为是易受到影响的。有文献报道特如下发病诱因:与HLA-DR15基因型相关;吸烟;感染等。临床表现:该病典型的表现是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所导致的急性肾衰竭,伴随可能致命性的肺出血的症状出现。最初的症状可能包括疲劳,乏力,嗜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如果累及肺脏,可能出现咯血,甚至发生大量的肺部出血将导致呼吸衰竭。累及肾脏,会出现血尿,蛋白尿,手足肿胀,高血压以及肋下背痛。其他肾脏疾病临床表现包括水肿以及尿毒症。诊断标准:多数学者主张将Goodpasture综合症命名严格限制在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肺出血;②肾小球肾炎;③血液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阳性。肾组织活检可以作为GS的确诊指标。肺部影像学表现:典型的胸片或CT表现:弥漫性点状、片状或大片云絮状浸润阴影,从肺门向外周散射,多呈对称性分布;累及一侧或双侧中下肺野点状或玫瑰花结样影,双侧肺底往往较明显,实变通常会在2~3d内消退,如患者肺出血的反复发作,可并逐渐发展为间质化。
本病根据肺病改变在临床上分为3期:①肺泡出血期:胸部CT显示一侧肺或双肺中下野斑片状渗出,肺门影不大,肺尖部很少累及。②病变进展期:肺部X线或CT表现为病灶融合成大片云絮状或团状实变影,境界不清楚,此期易误诊为肺炎。③缓解期:肺部X线或CT表现为结节样影,或仅留下少许纤维索条状影,或网状影,支气管牵拉扩张,容易误诊为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鉴别诊断:①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②肺水肿;③肺泡蛋白沉积症;④卡氏肺囊虫肺炎;⑤肺泡细胞癌;⑥肉芽肿性血管炎等。
治疗:①免疫抑制疗法: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及环磷酰胺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②血浆置换:通常在确诊为GS后开始。血浆置换的时间和程度仍未明确,但是目前通常的标准是每日或隔日4L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需持续2~3周或直至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以及血清中检测不到抗GBM抗体;③肾脏移植:肾脏移植可用于继发于GS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