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常备三叶青小儿发烧不用慌
初为父母,喜悦之余,想必最担心害怕的就是小儿发烧了。一旦孩子出现发烧,家长们就开始焦虑不安、甚至手足无措,不是立刻给孩子灌医院要求打针输液快速退热。其实,婴幼儿发烧是儿科中最常见的症状,身为父母如果对此有个科学认知,并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当出现发热症状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淡定自如。
发热——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通常情况下,人类的体温相对稳定,并由一个体温调节中枢来进行调控。当机体受到外界入侵,如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就会紧急调动全身的各种力量来对抗,包括升高体温,因为较高温度的内环境有利于杀死细菌病毒。一般认为直肠温度(肛温)38℃、口腔37.5℃、腋下37.2℃以上时称为发热。因个体差异不同,每个人对发烧的敏感度均不一样,但都会有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呼吸急促等表现,当出现持续高热时,肛门温度达39℃以上,则可能出现高热惊厥、损伤脑细胞而影响智力发育。
腋下测量,婴儿体温在35.5℃-37.5℃之间都为正常,37.5℃-38℃间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0.5℃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
分清病因,科学退热健康有保障
各种病因都能引起发热,最常见的是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小儿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发烧多数源于上呼吸道感染,以疱疹性咽炎比较常见。此外,肺炎、心肌炎、气管炎、脑炎、败血症、肾炎、结核病及一些传染病也会引起发烧。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引起小儿发热,那就是长牙和注射疫苗后,这是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小儿出牙会对牙龈产生刺激,可能引起口腔不舒服、喉咙发红、齿龈充血、发烧等无菌性炎症反应,通常一周左右就会自愈。而注射疫苗则相当于人工自动免疫的过程,机体对疫苗起反应即会发烧,但体温多数在38.5℃以下,而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发烧1-2天就会退烧。
对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发烧,是否给予退热治疗,需权衡利弊再做决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般情况下只针对高热的小儿进行退热治疗。退热的目标不是马上让体温“正常”,而是,让其降到一个对机体具有积极保护作用的安全范围或程度。对于一般情况好,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儿的中低度发热,不主张强力退热治疗,可以适当物理降温,对于持续高热或有基础病的发热(有热惊厥、癫痫病、严重心脑肺部疾患等情况时),应积极退热处理。
怀玉山三叶青消炎退热,标本兼治
若小儿体温不超过38.5℃,可以先进行物理降温。给孩子多喝水,在额头上贴退热贴、敷冰袋,或把冰袋夹在孩子腋下、腹股沟、颈部,用温水擦身。不主张使用酒精擦洗身体,以免过度刺激孩子娇嫩的皮肤。当发烧达到中热程度时,可喂小剂量的退烧药。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有: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消炎痛等等。扑热息痛类药物是一线退热药物,代表性药品有泰诺滴剂、百服宁、小儿退热栓等。服用这类退烧药,要3个月以上的患儿,且每次每公斤体重不超过10毫克才比较安全,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要6小时以上。对于体温上升快、发热猛、超高热等情况,扑热息痛很难达到预期的退热效果,此时,可以换用或交替使用布洛芬(美林),一般每次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天最好不超过4次,避免一种药短期内反复多次使用、累计剂量过大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如果通过上述两种药仍然不能使体温降到合适程度,或者持续高热、甚至有高热惊厥可能,医院就诊。
给小儿服用退烧药,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观察用药效果,常见副作用有恶心、胃部不适等反应,以及出汗过多引起的类虚脱表现和短暂肝功异常,所以,第一次使用尽量小剂量,看看孩子对这种药的反应是否过度敏感,以防意外。
为了确保小儿安全退热无副作用,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备些三叶青粉,当小孩出现发烧症状时,给冲服上一包三叶青超微粉来退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三叶青是我国独有,极为珍稀的地方性中药材,具有消炎、散热、理气、活血、补脾、解毒、祛风的作用,闽浙赣一带民间用来治疗小儿高热、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肝炎、肺炎、胃炎、淋巴结核及蛇咬伤等有奇效。
对于绝大部分的小儿病理性发烧,三叶青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三叶青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物质能杀菌消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是西药无法代替的抗生素。更关键的是,相对于西药退烧,三叶青在退烧过程中不发汗,不会出现采用西药退烧全身大量出汗而导致小儿体虚的情况。并且,三叶青完全无毒副作用,小儿服用后还具有健牌理气,增强免疫力之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