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之ldquo扎四缝rdq

“扎四缝”一直是用来治疗小孩积食、胃口不开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一位爱好中医的老大姐教我“扎四缝”的时候,就给我扎过,我的身体没有感到任何的变化,也就认为“扎四缝”只适合孩子,不适合大人。

直到前两年,看到一个网友说用扎四缝的方法给7岁的儿子开了胃口,让我重新重视了“扎四缝”。之后就是开始给自己扎,给徒弟们扎,扎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每个人的血液,确实只有我的血液是红红的、晶莹剔透、血珠都是立着的,而徒弟们的血液都是暗色的,或稀稀的,血珠都立不起了,全是爬下的,散散的。

第二天,大家都开了胃口,都觉得吃饭香,都觉得爱饿了,看样子大人“扎四缝”一样有用。

从前年到今年,我大概给自己扎过五次四缝,都是在胃口感觉不是太好的时候去扎,之后还都开了胃口。

我的肾脏不太好,每次小手指都能挤出水来,看来我这个从小就一直病的肾脏,要想完全恢复到正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与我天天和平相处就应该值得表扬了。

后来,我就给来调理的病人都“扎四缝”,因为我发现只要“扎四缝”过后,他们都能喝下-3碗的生姜红枣桂圆羹,如果不“扎四缝”,多数人是喝不下这么多的生姜红枣桂圆羹的,胃口不开,我调理起来就慢,现在的“扎四缝”已经成了我调理病人时的开场白了。通过“扎四缝”先直观地看到这人的血液质量,再通过看哪个手指挤出水、挤出气泡、挤出脂样颗粒,大致就能判断出这人身体的状况了。

而且我发现,在四缝穴上只要有一根小血管通过的,一定是这个脏器长期有病变,扎的时候就要对着这个小血管扎下去,一股血流就会冲出来,能明显地疏通与这个手指相通的脏器。

在给很多孩子治病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每个手指挤出来的黄水的多少与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关。

再给大家重复一下手指与脏器的对应:

食指——脾胃

食指因为有大肠经经过,所以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缝穴中挤出的黄水最多,其他的手指都要少一些甚至没有。

中指——心脏

中指有心经经过,所以与心脏、心气虚还有心火旺都是相连的。在中指四缝穴上挤出的黄水多,孩子的舌尖多是红的,手指甲边上容易长倒刺,这样的孩子容易上火,脾气也急躁。

无名指——肝胆

无名指有手少阳三焦经通过,与肝、胆的关系密切。无名指挤出的黄水多的现象多见于多动症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汗多、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

小手指——肾脏

小指有肾经和小肠经经过,与心、肾、子宫、睾丸等部位联系密切。小指挤出的黄水多,则多见于肾脏虚弱、有遗尿、肾炎的孩子。

大拇指的少商穴——咽喉

我每次“扎四缝”还都不放过大拇指,但大拇指的四缝穴在哪里?不知道,我就每次都扎大拇指指甲根部外侧的“少商穴”,梳理一下咽喉部的经络总不是坏事。

一次一个朋友,患了十几年的胃酸反流性胃炎,吃药也吃了十几年了,从没治好过。我就靠“扎四缝”,再配合艾熏、食疗,只用两天就彻底治愈了,至今已经半年了都没再犯。我当时发现他的手指无名指的四缝穴上都有小血管,就直接扎下去,血一下了就冲了出来,我感觉这一针对治好他的胃酸反流性胃炎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看样子胃酸反流与肝经淤堵也有一定的关系。之后让他停掉了一切寒凉的食物,每天用三粒焦枣加十粒桂圆泡水喝,起到疏肝理气、暖脾胃的作用,就做到了这些,他十几年顽固性的胃酸反流性胃炎竟然就再也没犯过,而且还同时治疗好了他严重的失眠。

一次朋友的女儿高烧,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就是不退热,我在电话中询问是不是全身都是滚烫的,回答是的,就是干烧的那种,我说“扎四缝”试试吧。结果她告诉我扎到无名指的时候,血一下子冲了出来,流了很多血,把她们都吓得够呛,结果15分钟后开始退热,半小时体温从40度降到了36度,之后再没烧起来。看样子这种干烧与肝火旺还是有关系的,去了肝火发热也是能退掉的。

“扎四缝”我自己感觉不只是有开胃的功效,疏通经络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恰到好处地用好,还是能治疗不少病症的。

“扎四缝”的操作规程大家还记得吗?我再重复一下:

1、先用棉线绳将食指的根部缠绕,勒紧。

、食指中间的指缝处用酒精棉签消毒。

3、等酒精干了就用“血糖针”对准指缝的最中间扎下去。

4、挤血,多数挤4-6滴血就可以了。

5、之后就将中指、无名指、小手指、大拇指的少商穴都用同样的方法扎一遍,再之后就扎另一支手。

身体虚弱的人可以在喝过生姜红枣桂圆羹后去扎更加安全,太虚弱的人看到血会晕针的。

注:扎四缝的文章登出后,立即就有网友行动了,而且比我勇敢多了,是四缝穴也扎,四缝旁边的小血管也扎,效果还不错。

今天我就将每个手指在四缝穴边上的血管都扎了一遍,看看会有什么反应,结果发现拇指、食指、中指、小指就是对着血管扎下去,血液都不会冲出了,只有无名指的血管扎下去,血会冲出来,但冲劲也不大,我知道了,原来只要身体内的道路是通畅的,就是对着血管扎也不会有血液冲出来,只要哪个脏器不太通畅,不论是在四缝穴上还是在四缝穴的边上扎,血液都会冲出来,血液冲劲越大,说明相应的脏器淤堵的就越严重。

我最近因为试艾条,感觉身体内热大了,结果肝火就有些旺了,无名指的血管就有反应了。

身体真是神奇,越研究越觉得有趣。

但因为今天只是扎了四缝穴周围的血管,没有扎四缝穴,发现还是有区别的,就是:

①扎四缝穴是开胃通经络的;

②只扎四缝穴周围的血管不扎四缝穴,是通经络不开胃,泻火明显,也有些泻气;

③扎四缝穴又扎四缝穴周围的血管是既开胃,又疏通经络,还泻火。

四缝穴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第-第5指掌面,第1、节横纹中央。

笔者发现四缝穴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症。

◎取穴及操作疗法

第、3、4、5掌面第1、节横纹中央点取之。

穴位用安尔碘,针具高压消毒。

三棱针或5mm毫针或5、6号注射针头。

为缓解疼痛,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用安尔碘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点刺。点刺深浅根据年龄、体质决定,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血液或淋巴液即可。如遇高热者可多挤出些血液直至血液变红为止。一般1周次,重者可每日1~次。治疗5~7次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胃痛

许某,男,35岁。平素较消瘦,脾胃虚寒。年月某天晚上饮酒过量后致胃脘剧烈疼痛,半夜到急诊室注射阿托品后缓解。次日早7时许疼痛又作,较前更甚不能行走.即用四缝穴放血,刺完一只手时疼痛减轻,双手刺罢,疼痛立止。

腹胀

胡某,男,50岁,主诉:腹胀4年余。腹胀严重时腹部鼓起很高,眠纳俱差,大便不通。叩诊为鼓音,患者非常痛苦。各种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时好时坏,年3月上述症状加重,还伴有头痛、脐周痛,经人介绍前来就诊,经四缝穴放血,后加用艾条灸神阙、足三里,背俞拔火罐等治疗。治疗1次腹胀明显减轻,自摸腹软,用此方治10次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呕吐

胡,女,44岁,由于和丈夫不和,久致食饮减退,后来发展到一吃就呕吐,时好时坏近3年。年7月呕吐严重,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住我院特需病房。诊时见嘴边放一脸盆,口水不断,多为胃液和唾液,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淡少苔,脉细弱微数。用上法治疗1次,口水明显减少,针次即不呕吐。共治7次痊愈后中药调理,至今未作。

厌食

张某,10岁,学生,年5月就诊。其母代诉:患者食欲不振,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消瘦、头大、鸡胸,面色青白无光泽,少气懒言易感冒。用四缝穴放血,其中有3个指头挤出白色水样液。治疗1次后,食欲好转,共治3次已无白色液挤出,又配3付中药煎汤调理后而愈。现见他判若两人,面色红润光泽,身高体重增加明显,很少感冒。

体会

选用四缝穴,屡用屡验,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针刺时发现,单用中央一处,疗效不如用三处明显。笔者发现四缝穴确有健脾行气、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1石=四钧=克

1钧=三十斤=克

1斤=16两=48克=液体50毫升

1两=4铢=15.65克

1圭=0.5克

1撮=克

1方寸匕=金石类.74克=药末约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克

1斛=10斗=毫升

1斗=10升=毫升

1升=10合=00毫升

1合=龠=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厘米

1丈=10尺=31厘米

1尺=10寸=3.1厘米

1寸=10分=.31厘米

1分=0.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克

1、桂枝汤方:1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加桂汤方: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

1、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加白术汤)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8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15、麻黄汤方:35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6、大青龙汤方:38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17、小青龙汤方:40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7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30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63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06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温服一升。

5、葛根汤方:31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小编按)

6、葛根加半夏汤方:33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7、葛根黄芩黄连汤方:34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8、桂枝加葛根汤方:14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宋本方后注云:”臣亿等仅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9、白虎汤方:19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31、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3、调胃承气汤方:9(甘草干姜汤方、芍药甘草汤方、四逆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消半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3、小承气汤方:08

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34、大承气汤:08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35、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消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36、抵当汤方:14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37、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38、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39、十枣汤方:15

芫花熬甘遂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0、桅子豉汤方:1

肥桅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41、桅子甘草豉汤方:76

桅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桅子生姜鼓汤方:76

桅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台,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3、桅子厚朴汤方:79

桅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4、桅子干姜汤方:80

桅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5、桅子柏皮汤方:61

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46、茵陈蒿汤方:36

茵陈蒿六两桅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47、枳实桅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桅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桅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48、小柴胡汤方:37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9、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50、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51、柴胡桂枝汤方: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去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小编按)

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今加龙骨等。

54、黄芩汤方:17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17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两,切,一两半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6、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57、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58、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9、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60、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6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6、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63、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4、四逆汤方:9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65、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6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67、干姜附子汤方:61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8、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9、茯苓四逆汤方:69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71、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朮四两芍药三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朮二两生姜切,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73、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74、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75、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35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大枣二十五枚,擘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77、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8、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79、桂枝甘草汤方:64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80、甘草干姜汤方:9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1、芍药甘草汤方:9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芍药甘草附子汤方:68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83、茯苓甘草汤方:73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8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65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85、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67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朮甘草各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8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66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7、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88、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89、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两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朮;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90、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91、麻子仁丸:47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9、蜜煎导方:33

食蜜七合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93、土瓜根方(缺)、抵当丸方:16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95、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96、五苓散方:71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97、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98、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99、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鼓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爪蒂散。

、四逆汤:33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热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10、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烧褌散方:39

妇人中褌,近隐处,取烧作灰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褌烧服。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猪苓汤方:3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莱萸汤方:43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 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朮六铢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一云三挺),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苦酒汤方:31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主之,方九。

11、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蘖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禹余粮:88

原方缺失。后世:常器之主张:“只禹余粮一味,火煅亦可服”;王日休补方:“用禹余粮、赤石质,生梓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共为末,蜜丸弹子大,以水六升,早晚各一服”;《古本伤寒论》补方,药物组成: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上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0丸。近代主张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erlighting.com/sybx/98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