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伤寒临床纲要二慢性肾炎如何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压等为常见症状。根据病理诊断可分为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我国以系膜增殖性肾炎最多见。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也可见于其他年龄,病情多长年迁延不愈,多伴有肾功能减退或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预后较差,宜早期诊治。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特长,并不是一方专治,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用不同方药。

一、外邪里饮表证实,祛邪利水炎可消

有关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报道很多,全国性学术会议也多次召开,普遍认为,该病多属“正虚邪实,脾肾损伤为主”,惜治疗上多重于补虚,略于祛邪。

其实该病在古代即是常见病,古代医家已积累了宝贵经验,最重视祛邪治疗。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记载:“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慢性肾炎最常出现面目及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浮,口不渴或脉沉,口渴等症,辨证当为表邪实而里饮盛,为越婢加术汤的适应证,药用麻黄18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苍术18g,生石膏45g。本方适证应用,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且能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且不可视药味少,药平淡而妄加药味、药量,画蛇添足。但如咳嗽、咽痛明显者,可加杏仁、桔梗、半夏等;尿血者,可加白茅根、阿胶、生地黄炭等,有是证,用是方,经方之旨也。又病不论长久、冬夏、春秋,皆可出现外邪实于表,内饮盛于里之证,治当解表利水祛邪为务,且不可过早用补,闭门留寇。

二、外邪里饮表气虚,固表利水治当时

慢性肾炎不论新久,又可常见四肢浮肿,下肢为重,自感身重,汗出恶风。此也为外邪里饮之证,但表气已虚,故治疗以固表利水为法,宜用防己黄芪汤,药用防己12g,生黄芪15g,苍术12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有报道黄芪可消尿蛋白,这里的生黄芪是用于固表,与它药配伍旨在利水祛邪实,无表虚者当慎用之。如身疼、肢冷明显者,可加茯苓、附子等。

三、血虚水盛病厥阴,养血利水正能康

当慢性肾炎浮肿不甚,而见乏力,腰背、胸胁酸痛,头晕心悸,咽干心烦,眠差多梦等症,此表里邪不明显,而现半表半里阴证,即为厥阴病兼见血虚水盛,治以温阳化饮,和解厥阴,养血利水,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

药用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泽泻12g,茯苓12g,炙甘草6g。如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者,可加仙灵脾、川附子、益智仁等。

四、肾炎面容有特征,阳虚水泛是大宗

不论急性还是慢性肾炎,常可看到其特殊的面容,即皮肤萎黄,既不是贫血,又不是黄疸,一望便知这是肾炎面容。中医重视望诊,在古代已有记载,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正是形容肾炎患者的面部、周身皮肤萎黄而同时浮肿的样子。可惜西晋王叔和把“黄”改为“洪”,后人又有不少附和者,造成后学费解、误解。其实临证者经常看到肾炎面容,如排除贫血证,再加问诊、检查,便可诊断为慢性肾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黄肿并不同于黄疸证之多是湿热,而是并见于虚、实、寒、热之证,如前之外邪里饮表实证、外邪里饮表虚证、血虚水盛少阳证等,更多见于慢性肾炎病久,四肢浮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少腹不仁等症,即呈阳虚水泛之证,治疗则应温阳化饮,宜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上是慢性肾炎常见的方证及治疗大法,该病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复杂多变。因正虚易受外邪,症状也就多变,治疗也必随之而改变。如因外感而出现鼻塞、头疼、身重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如外感出现咽疼、口苦、纳差、心下痞等症,则宜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如出现尿急、尿频、口渴等症,则宜与猪苓汤。随证治之,不能仅守一方,又慢性肾炎多有肾功能不全,用药应尽量减轻肾脏负担。治疗本病辨证要准,用药要精,多余的药不论是攻还是补,对肾功能都是不利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能完全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erlighting.com/sybx/2441.html


当前时间: